队赛前合影(图片来源:孙锐(微博)微博)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索契冬奥会女子冰球资格赛在德国尘埃落定,队最后一场比赛2-3惜败捷克,3战1胜2负排名第三,没有获得冬奥会入场券,东道主德国三战全胜搭上冬奥末班
冰球运动学院近日连续发布了在全国跨项(面向曲棍球)选拔和定向(面向冰球)选拔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公告。根据公告,入选的青少年运动员将获得同步的文化课学和高水平的冰球运动培训条件。培训期间,青少年运动员还有机会赴冰球发达进行海外学和训练。由于入选的青少年运动员学和训练费用全免,冰球运动学院的这一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方式,带有很强的“举国体制色彩”,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冰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成响。
据徐成响介绍,冰球运动学院由冰球协会主办,联合北京体育学、以北京体育学冰雪学院为基础在去年年底组建完成。在冰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已经长期陷于困境的现实情况下,冰球学院的创办旨在从队角度,以“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运动员,打造主导的冰球青训体系,所以冰球运动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二级学院。
以此次选拔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方案为例,冰球运动学院面向全国14~16岁的曲棍球、冰球青少年运动员,选拔男女共200人(按男冰球6支队、女冰4支队的规模设计)。入选的青少年运动员,将集中在冰球学院进行相应的文化课教育,同时由冰球运动学院聘请的国内外优秀冰球教练为青少年冰球运动员提供冰球技能训练和指导。
在学员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后,符合要求的学员,将按有关政策有优先获得升入北京体育学接受学本科教育的资格。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学员还将获得赴冰球发达学和训练的机会。对于这些学员来说,当队有赛任务时,响应队的征召,为队服务则是与享受到的权利对等的义务。
冰球运动学院为入选的青少年冰球运动员提供整个培养周期内的所有费用。这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举国体制”运动员培养模式,不过,在具体的培养政策上,学院也做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改进,改变了过去的体校和体工队制的单一培养模式。
据徐成响介绍,首先,所有入选的青少年运动员均实行动态管理和以“育人”为培养目标。在所有入选的青少年运动员中,虽然只有一定比例的运动员有机会成为队运动员,但其他运动员仍然会有较好的出路——在培养的方案里已经制定了冰球的教练员、裁判员、体能训练师、运动康复师、器材师、制冰师等冰球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员提供多元化的成才之路。而按照冰球协会正在推进的“十百千万”学校冰球运动发展体系,未来,将有不少于10所学组建高水平冰球队,因此,这些进入冰球运动学院的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在考学时不只有北京体育学可选,还会有更多的高校可供选择。徐成响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为冰球队培养后备人才的新模式,不如说是为整个冰球产业培养人才的新尝试。
此外,所有入选的青少年运动员,冰球运动学院均将与其监护人和所在的市体育门签订三方培养协议,不改变这些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单位。这也是为了让地方体育门能够积极将适龄的青少年冰球运动员送至冰球运动学院进行培养,“我们是为了给培养冰球人才,而不是为了与地方争利益。所有这些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原有单位属性都不会改变。”徐成响表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冰球运动学院就是将各地方队的冰球运动员原有的队短期集训,变为了队长期(4年)集训。而且遵循三不原则:不与地方队争人、不与俱乐争名、不与其他高校争生。我们希望的是,以冰球运动学院所具备的优越的人才培养条件,去吸引各个队伍主动把年轻人才送到我们这儿来,进而实现整个冰球水平的提升和队成绩的提高。”
按照计划,冰球运动学院每年招生将达到200人,冰球协会希望,4年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后备人才匮乏的状况将能够得到根本性缓解,届时将有不少于800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冰球人才基数,供相关门选出能够代表队参加冬奥会的人才。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标签: 冰球 学院 试水 举国体制 学员 出落 冰球 学院 试水 举国体制 冰球学院 冰球试水 冰球举国体制 冰球学员 学院试水 学院举国体制 学院学员 学院出落 试水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