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支队伍陆续公布世锦赛14人参赛名单,2022年女排世锦赛的脚步正日益临近,作为一支荣誉之师,女排在世锦赛上的表现必然会受到家格外关注。而开赛之前,外界对于女排最终的参赛阵容已议论多时,而且
1905电影网专稿北京冬奥会在不久前落幕,我国奥运健儿在冰雪里奋勇夺冠的身影,仍然历历在目,令人热血沸腾。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也将接棒开幕。回顾奥运会历史,从1984年许海峰为拿下首块金牌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时间,其中也诞生了不少体育电影,重现这些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那么,电影是如何还原拍摄他们在奥运赛场上拼搏夺金的名场面呢?跟随小编,一起来拉片分析吧。
01
正在院线上映的《我心飞扬》聚焦冬奥首枚金牌诞生的故事,原型人物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获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冠军,实现零的突破,电影也重新拍摄了这场比赛。
实际上,杨扬在这场比赛从起跑到滑过终点,都领先对手,虽然“咬”得很紧,杨扬还是以绝对的优势获得胜利。
点击播放 GIF 0.0M
如果电影按就班还原这场比赛,肯定就没那么好看了,所以做出了调整和改动——增加障碍。整场比赛过程你追我赶,有选手滑倒,主角杨帆也是在中途在外道发力实现反超,过终点时和对手的前后差距也很小,场面看起来更加紧张刺激,还有悬念感。
点击播放 GIF 0.0M
《我心飞扬》导演王放放的前作《许海峰的》也是在原型实际比赛的基础上进行二度改编,许海峰的夺金之路显得更加跌宕起伏。许海峰是奥运金牌第一人,他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获得男子60发50米慢射冠军,成为奥运历史上的首金得主。
在实际比赛中,他前两组都打得不错,第三组第八发打出了一个8环,于是他把放下,到门口休息了三十分钟。门口地上正好有蚂蚁在爬,他就在那看蚂蚁。许海峰回忆说,“还是在想比赛的话,等于没休息,一定要让思维转换到别的地方”。重新调整回到赛场后,他第三、四、五组打出来的成绩都不错。到了最后一组,全场只剩下他一个人,观众和记者的焦点都在他身上,他的心态也有所起伏,于是放慢节奏,坐下原地又休息了十几分钟,预了四。最后他再装,打出了一个九环,两个十环,以超越第二名一环的成绩夺得冠军。
电影稍微修改了这场比赛的真实过程,把许海峰遇到的问题集中化、放化。片中,他在前面五组都打得很顺畅,当最后一组连续打出两个8环后,他突然犯眼疾,视线模糊,于是放下,离场走到休息室里。此时全场错愕,以为他要放弃比赛,连代表团也慌了。
点击播放 GIF 0.0M
电影特别增强了这场比赛发生的意外和戏剧性。休息过后,许海峰回到靶场,重新整顿才打出了决胜的三。
02
在观看体育比赛实况转播时,往往只有一个位于看台的全景或一些近景镜头,只有在比赛结束回放时,才能看到更多细致的特写画面。然而电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视角拉到赛场内,更多方位地展现比赛的全貌。《我心飞扬》特别将三名短道速滑的运动员训练成摄影师,他们背着摄影机,在冰场里一边跟滑一边拍演员,外场的摄影师通过遥控的方式远程控制镜头。
这种拍法形成的镜头景别、角度和视野非常丰富,提升了电影呈现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视觉动感,也能捕捉到人物的情绪动态。导演王放放表示,以前拍摄短道速滑分是抓拍,《我心飞扬》是第一用现代工业化电影手段拍摄短道速滑的电影,他们会设计具体动作,通过画分镜图细化拆解。因此,电影中展现杨帆夺金比赛的画面对比当初奥运转播杨扬比赛的画面,观众看到的是属于电影体系的表达语言。
同样在看体育比赛时,观众肯定无法感受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所思所想。而电影能够以自身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既还原历史场面,又能让观众“看”到运动员的内心世界。在《许海峰的》中,当许海峰在休息室里闭眼沉思时,电影展现了一段他回顾自己学射击运动的段落,以表现他如何用强的精神力量增强信心,最终逆转面获得胜利。
点击播放 GIF 0.0M
而在他打出最后一时,电影还通过一段教练教他射击诀窍的旁白,和他主观回忆训练时打出的十环,与比赛现场打出的十环匹配剪辑在一起,这一表现手法提升了许海峰夺冠时刻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点击播放 GIF 0.0M
《妈神奇小子》
也是类似的做法,该片改编自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最后一场戏还原了苏桦伟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获得200米T36级金牌的过程。在展现苏桦伟跑步的同时,还穿段他的成长记忆画面。这些片段也是电影之前所呈现的情节内容,包括苏桦伟小时候患有先天性痉挛症,无法直立行走,妈妈坚持训练他走路的能力,发现他跑步的天赋,之后支持他、鼓励他,最终苏桦伟成为运动员驰骋在赛场上。
点击播放 GIF 0.0M
在现实比赛中,苏桦伟跑了24秒65,打破世界纪录。电影则将苏桦伟走来的成长画面和场外母亲加油、落泪的画面并置在一起,当苏桦伟冲过终点线,也完全复刻了他当时手比第一的经典姿势。
点击播放 GIF 0.0M
《妈神奇小子》通过剪辑有力地烘托起整场比赛的情绪感染力,苏桦伟的个人形象和他与妈励志温暖故事也更加感人。
03
《夺冠》
对女排比赛名场面的重现风格比较注重纪实感和氛围感。1981年女排世界杯的“中日战”,导演陈可辛调来六台摄影机,对着当年真实比赛的视频模仿,将开球和结尾拿分的动作保持和当年动作一致。整场比赛,电影将重拍的画面和当年电视机转播的黑白画面,以及宋世雄的经典解说,全交叉剪辑在一起,燃起了女排首获世界冠军的难忘记忆。
点击播放 GIF 0.0M
《夺冠》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战”的场面还原更细致,也展现出属于电影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当年参加比赛的女排队员都来参与拍摄,剧组还请来体育频道专业拍摄排球比赛的摄影师,最终现场有13个机位同时开机。
电影不仅再现当年盛况,还在过程中创造性地加入女排队员在前一晚相互交心的场景,让观众在重温激烈比赛的同时,也真切体会到女排队员当时的心理感受,使这场一波三折的赛事更具情感张力。
点击播放 GIF 0.0M
朱婷最后一球力扣杀,队以15:13的分数实现逆转胜,赢过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队。电影不仅仅做到1:1还原这一热血场面,还在影像与声音的技巧上使用了“强调”的效果。电影先用升格慢镜头展现朱婷扣球前和队员打配合的一连串动作,接着快速剪辑了朱婷扣球的三个相同动作、不同角度和介质的画面,最后一镜还使用了当年比赛转播的画面。
点击播放 GIF 0.0M
同时,这场扣球戏的背景音只留下了扣球声,画面与声音的这种特别处理一同强化了女排打出绝杀球的强气势。在赢得比赛后,女排和场外观众的兴奋之情在电影里也化为静音,最终画面结束在郎平教练激动落泪的表情,整场戏可以说是升华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性效果。
电影对比赛场面的还原、改编与再创造,提升了运动员与体育竞技的魅力,也定格、强化了观众对这些比赛的经典记忆。如果下一电影要拍我国奥运健儿夺冠的名场面,你想看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