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田径

残奥会开幕,我们都欠这位冠军一个热搜:真正的强者,都是与命运抗争的高手

残奥会开幕,我们都欠这位冠军一个热搜:真正的强者,都是与命运抗争的高手

作者 | 樊登读书 · 张女子

主播 | 樊登读书 · 童童

"

亲爱的书友们,晚上好~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

品读群星闪耀 · 体验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今天出场的主人公,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她有三个“第一”:残奥会跳远冠军、全国创业赛第一名、引入北京市第一只导盲犬。这代表她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荣誉、生存和尊重。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首位残奥会冠军 -平亚丽的精彩人生~

"

3月4日,北京残奥会开幕了,将有96名选手参加比赛。

实际上,自2000年悉尼残奥会开始,已连续5届霸榜!就在半年前的东京残奥会上,队金牌总数突破500!

正如有网友说:

“奥运会选出来的是人类最强健的体魄,残奥会选出的是最不屈的灵魂。”

他们的故事就是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史诗!而开创史诗“第一人”的便是北京姑娘平亚丽。

1984年6月,在第七届残奥会上,平亚丽一举获得田径女子B2级跳远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她是首位残奥会冠军,也是早于许海峰获得奥运金牌的第一人。

陶虹凭借以她为原型的电影《黑眼睛》拿到金鸡、百花双料影后。

片中,教练说:

“你是瞎,你就是当上冠军,你也看不见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会看见你!”

可现实比较残酷,平亚丽的残奥会奖金很少。退役后在福利厂上班,几年后下岗,靠几百块的救济金过日子。

虽说麻绳偏挑细处断,但上天也惜苦命人。

平亚丽参加创业赛后获得基金,开了连锁盲人按摩店,生活日渐好转。

有人说,成熟在逆境,成长在绝境,但凡能走出这两次困难的人,才是真正强的人生。

就像平亚丽一样,真正的强者,都是与命运抗争的高手。

1961年9月,平亚丽出生于北京,从小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她眼中的世界,不过是一些模糊的影子和或明或暗的光感。

屋漏偏逢连夜雨。8岁那年,母亲患癌去世。

小小的平亚丽一夜之间长。

原本连衣服都穿不好的她,很短时间内,不仅学会了穿衣,还会做些简单的家务。

从这个时候起,平亚丽知道:要长,就不能再依赖任何人了。

12岁那年,她去盲校学。却不想被体育老师发掘运动天赋,选进田径运动队练短跑。

跑道之上,平亚丽迷恋上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感觉。

她从未想到,自己能“跑”到美国、成为冠军。

盲校毕业后,平亚丽进了一家国营工厂工作。

恰巧队的教练来挑选残疾人运动员。

很幸运,平亚丽成为第首批残疾人运动员。

那时,她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和周末节假日坚持训练。

太苦太累时,平亚丽也偷懒,假装鞋带松了,蹲下来磨蹭一会儿歇歇。

一次腿伤了,看不清伤口的她吓得哇哇哭。

一任性就跑出去不想练了,在街边吃了一碗凉粉后,发现自己没地方去,就灰溜溜地回来了。

教练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作为新第一代残疾人运动员,取得成绩和表现好坏,会影响到今后残疾人运动事业的发展。

那刻,平亚丽才意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

虽然教练看不懂,不过她用盲文认认真真写了一份检查。

她想站在领奖台上,不辜负教练、更不要辜负在黑暗中奔跑的自己。

所以当教练找到她,希望她改练跳远时,她在沙坑中试跳几下就同意了。就这样,从零开始,她练起了跳远。

身处黑暗之中,她对奖台的渴求与坚守,成为了自己很长时间里追求的唯一光亮。

因为她坚信:人一旦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984年6月21日,在第七届残奥会女子B2组跳远决赛中,水平的巴西姑娘跳出了4.12米,比平亚丽训练时最好成绩多出了整整20厘米。

她紧张得手都抖了,鞋带也系不上。

教练田麦久帮她系好,见她腿抖得厉害,朝她腿上来了一巴掌,鼓励她:

“那是你看不见,白人腿肚子也哆嗦。她跳得不远,你按平时跳,就能超过她!”

平亚丽一听,心里有底了。

“4.28米!金牌!”平亚丽看不到体育场有多,观众有多热闹。

但有两个单词她听得真切,“一个是China,一个是Yali Ping。”

“我们看不到升国旗,只有摸到金牌、听到(国歌的)那个旋律,心里才踏实呢!”

金牌并没有让平亚丽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质的飞跃。

残奥会冠军“前无古人”,奖励也没有根据,平亚丽仅拿到300元。

婚后,她并没有退役,为多拿几块金牌,曾做过两次流产手术。

后来,第三个孩子出生了。

家人却发现他的视力有问题,他们怕平亚丽承受不了打击,都说这个孩子很好,平亚丽信以为真。

直到有天,远房嫂子来家里探望,看了孩子后说,为什么这孩子眼睛不动?

那一瞬间平亚丽犹如五雷轰顶。

平亚丽姊妹四人,只有她是残疾人。她不明白为何孩子也要遭此厄运?

可这还不算完。在短短3年时间里,平亚丽不但遭遇儿子先天性失明、下岗、家庭破裂等不幸,精神也日益濒临崩溃。

尽管这样,平亚丽还经常被邀请去做报告。

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她每个月只有280元的生活费,即便再精打细算,也总是入不敷出。

那时的她,白天慷慨激昂地给残疾人讲拼搏,讲自强不息,晚上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带儿子一起自杀。

2000年春节前,平亚丽兜里只剩下50元钱。

为了过年,她决定去街道领救济金,也是300元。儿子兴奋地说:

“妈,咱有钱了,给我炖锅肉吃吧!”

可从奥运冠军沦为领取救济金的单亲母亲,平亚丽突然被儿子的这番话惊醒了,她不想毫无尊严地活着。

平亚丽的经历,用张爱玲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但无论多苦,她从未丧失尊严与希望,却因此拥有了倔强的灵魂和重生的力量。

福楼拜曾说:

“人的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些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和对未来辉煌的期盼的那些日子。”

的确如此,一如平亚丽,真金不怕火炼,与命运死磕、经得起磨难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强者。

平亚丽想到了创业,她想为儿子做表率,让他学会坚强自立,不能靠别人的救济来生活。

说干就干,平亚丽之前学过中医推拿,她决定靠这门手艺挣钱。

2001年,平亚丽东挪西凑开起了推拿店。但因不懂经营,她亏惨了。

可她没有放弃,找到问题所在,她去学企业管理。

做了详细调研后,她又重新开始。

这次,开业的第一个月就赚了。

此后,平亚丽的生意越来越好,分店越开越多,也帮助越来越多的盲人朋友就业。

对于平亚丽来说,金牌、事业、财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远没有看不见的尊重和认可来得真实。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在导盲犬Lucky的牵引下,平亚丽传递了火炬,这是导盲犬的首次公开亮相。

而拥有一只导盲犬,一直是平亚丽的梦想。

早在1984年残奥会,运动员巴车上,突然上来一只狗。

平亚丽特别好奇,团里的翻译告诉她:“那叫导盲犬,给盲人领路的。”

她不仅感慨:“我什么时候有一只导盲犬啊!”

别人却笑她:“你呀,做梦吧,人家一只导盲犬是几万美金,咱哪有那个钱?”

2007年,平亚丽向连导盲犬基地提出了申请。

12月3日,Lucky从连来到了北京,成为北京市引进的第一只导盲犬,也成为了平亚丽的“眼睛”。

作为第一批导盲犬,平亚丽经常带着Lucky“磕法规”,到各个允许导盲犬出入的公园、车站、机场“探路”。

平亚丽说:“Lucky的一生是给盲人无障碍出行铺路的。那几年对导盲犬认识不够,好多地方不让导盲犬进,一天到晚得吵五架。”

现在想想,她很后悔自己这么执拗。

因为总被阻拦,Lucky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得了神经系统疾病。

为了救它,平亚丽花了4万多,跑了很多家宠物医院,还是没能救回来。

2017年11月21日,Lucky去世了。

它陪伴了平亚丽整整10年。其实,它并不孤独。

在今年残奥会上,68只导盲犬上线,“汪汪志愿者”已成为冬残奥亮丽风景线。

这也和平亚丽几十年如一日,推动导盲犬培育工程、残疾人事业分不开的。

史铁生说过:

“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

这似乎正是平亚丽人生最好的注解。

在采访中,平亚丽曾比喻:自己的人生更像是4×100米接力;

第一棒为了孩子,第二棒为兄弟姐妹创业,第三棒发展自己的企业,第四棒是实现人生理想,多为社会做贡献。

失去光明,不失勇气。

正如纪录片《残奥精神:梦想高飞》中所说:

“我们会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找到自己的超能力。”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能拥有对抗苦难的超能力。

作者 | 张女子,传播学硕士,前都市报情感倾诉记者,现以女儿小名写作的中年少女。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郑向北

图片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音乐 | 《火花》

标签:残奥会 冠军 平亚丽 樊登读书 跳远 金牌

相关消息

横幅抢镜!张国伟假期不休息,月底参赛,外界力挺:冲击领奖台

去年张国伟宣布复出,将自己聘请教练团队进行训练。到了2022年,张国伟宣布自己会在9月底奔赴海外参赛,还表示会跳到40岁。现在31岁的张国伟虽然在网络、电视综艺的节目中出镜频率很高,但一直都没有在跳高上放松对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