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韩国队虽然男单失利,但依靠混双、男双和女单的胜利,以比分3-1击败泰国队,闯进决赛。此役,高成炫拿到两分立下头功。明天,韩国队将与和丹麦队之间的胜者争夺冠军。韩国队在比赛中(点击进入更多现场图片
发球初衷为公平
世界羽联对于发球蓄谋已久。以前羽毛球的发球规则是球拍不能过腰,但是运动员的身材千差万别,既有安赛龙(1米94)、科尔丁(2米)这样的个子,也有奥园希望(1米55)、山口茜(1米55)这样的矮个子,同样是腰,相差却有40-50厘米。
天生的差距让高个子选手可以从发球开始便直接发动进攻,而身材矮小的选手比赛中则不敢用反手发球,只能发后场高球。正因如此,世界羽联决定统一发球高度。实际上,最后的执行高度也是从最初的110厘米经讨论后提升至115厘米的。
此决定一出,便让男单世界第一的安赛龙和另一位丹麦双打好手科尔丁通过发视频拍照片的方式进行了吐槽。上周在德国公开赛中,发球新规的试行遭到了参赛球员的强烈反弹,包括林丹在内都纷纷表达不满。
马来西亚双打名将吴蔚升就因为被判犯规超过10次,直接丢掉十多分导致“双蔚”组合半决赛落败。吴蔚升赛后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与世界羽联初衷完全相反的观点,“裁判一直说我的发球姿势过高,我不明白我的发球为何会一直被捉,裁判也没给出解释,我只是觉得非常不公平。”
全英赛放宽尺度仍有抱怨声
本次全英公开赛是发球新规全面实施的赛事,包括斯里坎斯、维汀哈斯等球员在出后面对记者采访都对这一进行了抱怨。国羽方面,没有出现特别被坑的状况,但谌龙的确有过被判发球违规送分的现象。像日本的山口茜、印尼男双组合吉迪恩/苏卡穆约,甚至丹麦的泡沫组合鲍伊/摩根森则表现出对规则的快速适应。
不过林丹和谌龙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都有过类似的表达,“与德国公开赛相比,全英似乎判得要轻。发球规则改变的意义在哪里?德国公开赛是小比赛,就判得严,全英这样的比赛就判得松?或者是家表示了不满,有意见了,然后就判得轻一点,这样的规则修改没有任何意义。”
林丹接受采访
争议在高度更在执行
据悉,115厘米这一高度是世界羽联在过去几年同批教练经过沟通后得出的数字,所以在本次赛事进行期间,从教练阵营得到的反馈消息都是既然世界羽联修改规则,我们就应该去积极适应,通过平日训练“达标”即可。
国羽教练组在近段时间就一直向球员们传递一个思想,首先在心理上不要太纠结它,不要觉得对于身高不同的队员存在公平不公平的情况,这样的纠结没有意义。既然规定已经出来了,我们就想办法去适应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像上文提及吴蔚升所说的那样,在后球员们依然觉得不公平。谌龙在本届全英公开赛进行期间也说过类似的话,“世界羽联修改规则前应该多去问队员和教练,因为我们是最实际受影响的,这么高级别的比赛,还需要裁判的判罚来决定发球是不是违例,这对球员是不公平的。”
可见,球员们对115厘米的执行线不满外,更加不满的是裁判人为判定时的标准不一。现在发球裁判是依靠一个立着的支架然后透过塑料板去用肉眼来判定选手们是否超过115厘米的标准线,但实际操作起来有明显的不公平性,譬如有些裁判倚靠着椅背坐与坐直身子或者把头凑到塑料板前去判定高度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标准线就变得不标准,在运动员看来也就没了公平可言,而这与世界羽联当初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需要更需切中要害
任何事物变动就有利有弊,对于一项运动来说是需要的,因为社会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向前推进的。世界羽联拉尔森在本次全英赛进行期间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世界羽联制定新规的初衷是让发球者能掌握更清晰、更统一的标准,让发球变得容易些,让比赛变得更公平,但目前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拉尔森更是表达了一种不排除发球点高度会 115厘米基础上继续提升的观点。
但目前来看,发球高度只是“表面”问题,内在的对发球规则判定的具体操作不够明晰,尤其是完全依赖发球裁判去判定选手们是否违规才是症结所在。如何避免“主观”失误要比修改“客观”数据更为重要,让运动员们明白只要这样做就不会违规或被判违规后觉得判罚并无有失偏颇,可以更安心的投入比赛才是人心所向。(刘曦瑶)
标签:羽联 新规 初衷 背道而驰 仍存 不公 因未 切中要害 羽联新规 羽联 羽联初衷 羽联背道而驰 新规 新规初衷 新规背道而驰 新规仍存 初衷 背道而驰 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