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跑步

跑步运动量越,成绩进步越多吗?

跑步运动量越,成绩进步越多吗?

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跑步目标,有的是为了减肥,有的是为了健康,有的是为了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在马拉松比赛中创造最好成绩(PB),那么自然而然,不同目标就对应不同的跑步方式方法,举例来说,为了健康而跑步和为了跑马而跑步就有所区别,其中最区别是两点,一是跑量,二是通过什么跑步方式达到相应跑量。

而在「马拉松界」最重视的一个数字是里程数,多数的跑者是透过不断增加跑量、累积训练里程数来追求更好的成绩,可是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全马已经跑到 3 小时 30 分的人来说,效果并不(当然,某些极少数人可能还有效果)。

但多数的跑者对于跑量的困惑仍相当严重,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刚开始练跑时「只要有练成绩就会一直进步」,所以初期训练的成绩会跟跑量成正比。

一位原本完全没有跑步经验但平常会自主去健身房训练的上班族,刚开始其实就算不用练跑,快走也能在 7 小时左右完成一场马拉松,随着跑量增加,马拉松成绩也会愈来愈好,当每周跑量超过 80公里时,全马突破了 4 小时的关卡⋯⋯这种甜头家刚开始都尝得很过瘾,所以家会很理所当然地认为跑得愈多,成绩当然也会愈好。

但变强后还要再更强的过程其实没那么单纯(不然奥运选手只要比谁练得多就好了),以这位选手为例,他每周跑量到达 100 公里后,(依原本的训练方式 ) 再把跑量往上增加,但训练效果就变得很平缓,进步得幅度很小⋯⋯但他很想进步,所以再跟着跑团里的哥姐们练得更多了,每周跑量到达 205 公里,他的全马成绩也的确进步到了 3 小时 15 分,但身心同时变得相当疲累。

为了再进步,他再加跑量到每周 220,甚至 240 公里(平均每天跑 30~35 公里),没想到成绩竟然不进反退(因为太过疲劳了,身体吃不下来)。

从这位选手的进步曲线图我们可以了解:一开始先以低强度累积跑量的确是关键,不但成绩会进步,也能协助你打好体能的基础。但训练量到了 80~120K 之后,来到进步的「拐点」,拐点的位置因人而异。

拐点之后进步的关键就不再是「里程数」而是「训练的质量」。所谓训练质量,就是训练量的调配问题,也就是「该如何把相同的训练量『调配』成效果较佳的训练处方」,这即是科学化训练在讨论的问题。其中,对于马拉松这种耐力型运动来说,体能训练最为重要,因此也最需要被量化与调控,所以接下来我们先从马拉松的体能训练谈起。

本文摘自《全方位的马拉松科学化训练》

(本资料转自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标签:跑步 马拉松 全马

相关消息

跑者的“不舒服”阶段:跑步前3公里

题记:我们一直强调,跑步是一个特别细节的运动,完全不是外人看到的只要迈开腿就可以,所以总结更多的跑步经验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是我的初衷,或许由于个体的差异,感受有所不同,毕竟普通体质的人很需要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