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们一直强调,跑步是一个特别细节的运动,完全不是外人看到的只要迈开腿就可以,所以总结更多的跑步经验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是我的初衷,或许由于个体的差异,感受有所不同,毕竟普通体质的人很需要这样的感受
易居CEO丁祖昱曾说,“我觉得跑步这件事是人人平等的,你就是得靠自己,靠自己坚持、努力,一分一秒地把绩跑出来。”
于是,为了甩掉身上的八戒肚,为了突破自己的潜能力,我们进入了跑步军,希望能早日成为健身达人。
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苦逼的。
看似简单易行的跑步,实际上和许多竞技一样,也有本身的运动逻辑,违背了规律,很遗憾地通知你,伤病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常见的错误惯,有哪些呢?
「排行榜01」:跑前不热身
小白条在石岩湿地公园,经常看到许多跑者,上来就跑,还是快跑的那种,心里暗自摇摇头,还是年轻啊,不懂得热身的妙处。
跑前热身,可以提高心率,增加肌肉、肌腱和韧带的血流量,提前让身体适应训练的强度,减少膝盖和脚踝酸痛的可能性。
动态热身方法,把正常的配速降低1分,即若正常配速是6分,那么,在前面1公里时,将速度控制在7分。
静态热身方法,可以选择压腿、左跳跳右跳跳、原地抬腿跳等方式。
「排行榜02」:步向前冲
作为职场搬运工,我们对于跑步的记忆,可能要追溯到学生时代的体育课,或许印象最深的是四百接力赛和体育跑步考试。
那时,我们为了成绩,通常都是跨步、向前冲,能一秒是一秒。
对于专业的长跑选手而言,专业训练已久,拥有强的核心肌肉群,腿肌肉发达,他们自然是可以迈步。
身为普通的跑步爱好者,在肌肉群没那么时,还是乖乖地用正常步幅,最好不超过1米,减少肌肉拉伤的可能。
正确的跑姿是,身体稍稍前倾,每迈出一步,脚掌在身体重心正下方踩到地面,足底筋膜和足弓像弹簧一样把地面的反冲力抵消掉,可以最程度地损伤。
若是不了解自己的步幅是多少,可以下载咕咚、悦跑等软件,还可以通过运动手表来查看。
「排行榜03」:手臂摆动
青春偶像剧中常见的浪漫镜头:男女主角夸张地摆臂奔跑,热情相拥,,,
但现实生活中,对于运动的跑者来说,过分侧,不仅会加速体能消耗、影响跑步效能,还有可能增加腰痛的风险性。
跑步运动,发力的重点在于下半身,但全身的协调性不可忽视,自然地、有节奏地摆臂是必要的。
正确的摆臂姿势是,手不过背、肘不过胸,尽量减少摆臂的频率;当处于爬坡跑时,适当增加摆臂的频率和幅度,对于节奏跑十分有效。
「排行榜04」:跑后不拉伸
常常听到有女跑者抱怨,本想瘦个身,结果把小腿跑粗了。
还有男跑者说,跑个步,累到不想走路,腿酸酸的,有时候连下个楼梯都难。
其实这些,都是跑后不拉伸的原因,如果我们去看那些专业的马拉松女跑者,会发现她们的小腿并 没有变粗。
出现跑后酸痛或小腿粗壮的原因,主要是在高强度地运动过后,肌肉会逐步收缩,若是不拉伸,则会缩成一团,堆积在一起。
通过静态拉伸,舒展身体,帮助肌肉恢复,缓解肌肉酸痛。
拉伸的动作有许多,常见的有屈膝拉伸、垫高拉伸、压腿拉伸等等。
「排行榜05」:心率过于快
跑步时,最舒服的节奏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能边跑步边说话。
许多跑者一时兴起,决定打卡跑步,恨不得一口气跑完10公里,上场时拼尽全力地跑,结果后面越跑越慢。
有些跑友笑着说,自己刚开始跑时,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其实这是因为跑步速度已到达心脏的承受极限。
对于新跑者来说,心肺能力和有氧能力都比较差,即便是配速6分,心率也往往高于170,运动不了多久,就会感觉很累。
人体的最心率值是「220-年龄」,通常运动心率值保持在60%--80%的区间。
以30岁的普通人为例,最心率值在190次/分,运动心率的区间值为120次/分-150次/分。
跑步是一项长期的运动,比的不是初始的速度,而是最终的结果。
通过每周4次,每次30分钟的坚持,也许1个月左右,心肺能力就会有极的提高,此时再把速度慢慢往上提。
跑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健康,若是因为不规范地锻炼,把身体搞成伤病了,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运动的小白条,专注于分享户外、跑步、运动的体会和感悟。
若文章对你有用,望请点赞、分享、收藏,谢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