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网球

无心与有心:夏嘉平谈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之道

无心与有心:夏嘉平谈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之道

夏嘉平简介

☆ 1987年,18岁进入了队;

☆ 1989年夺得全国甲级团队体赛冠军和全国甲级单项赛男单冠军,代表队在加法尔杯网球赛中获冠军,在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中又获铜牌;

☆ 1990年亚运会力克菲律宾、印度和韩国选手,实现男子网球在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 1991年世界学生运动会获得男子网球单打比赛的冠军,创造了网球球员在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上第一次夺得金牌的记录。

运动员培养的多元化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它的优势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和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这一制度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竞技体育的腾飞,确立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强国。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专业队发展模式,在市场化经济下显露了一些弊端,但不能因为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就弃之若蔽履,众所周知网球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成本非常之高,未来网球运动员的职业发展还应是以市专业队为龙头,协同市俱乐(学院)与家庭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竞技体育本身不砸钱是不行的,但有钱也不一定行。谈到人才培养归根到底就是谈投入成本问题,即训练与比赛费用由谁出?从层面看,钱是用在哪个青少年身上,或是不是用在有天赋的苗子身上?市俱乐靠企业赞助和培训盈利,然后烧钱培养运动员,但对赞助商而言,若无成绩就是亏。而对于家长来说,他们觉得每一分钱都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都是用在刀刃上。

市俱乐只有用“无心插柳”的心态把基础培训做好、做健康,才会培养出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球爱好者,然后再从成百上千的爱好者中选出一两个有天赋的球员进行精准“有心培养”,这样才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循环。而不能指望就培养一两个天才包打天下,这也是很多市俱乐维持三到五年高光时刻便消失匿迹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家庭,变卖国内房产后,举家到美国、欧洲等地进行“半移民”式的游训之路;这分家庭希望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网球,还让他们以网球为媒介去认识世界,为未来探索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单飞”的得与失

举国体制下诞生的“单飞”是一次管理模式的革新,缓解了球员与体制之间的矛盾,女子网球还在单双打、巡回赛上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相比奥运而言也是间接的为国争光了。网球市场迅速升温引起越来越多外教的兴趣,也点燃了教练到职业网球巡回赛中去见识、学和闯荡的热情。

“单飞”的得与失,其实是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有其对立性,也有相互依存的统一性。

(一)团队荣誉缺失

竞技体育离不开赞助商,赞助越多自然越好。赞助的实质是一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深层次合作,主管门在处理好单位、赞助商和球员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才能在互利互约中不失去对球员的主导作用。对于一些市专业队和市场化的受益球员,“单飞”后为国效力时承受的压力要比巡回赛很多,成绩多数不尽人意,因此球员在“单飞”后缺失团队荣誉感与感恩心的问题成了矛盾的焦点。

赞助有很多灵活的方式,主管门可以探索身兼类似IMG等体育经纪人的模式,用商业手段来实现与球员的双赢;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扭转球员与赞助商直接签约的模式,从市场角度与球员建立契约的纽带关系,聘请世界上优秀教练与团队为球员插上腾飞的翅膀。分市专业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试点,比如雇佣外市球员,为其提供资金并一起制定训练与比赛计划,或者只提供资金,球员完成目标另付奖金。

(二)外教唯高

球员的成才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但疯狂的家长们却受其影响纷纷杀进网球逐梦的独木桥去创造“李娜”。绝多数家长并不具备甄别外教优劣的能力,在外教鱼目混杂涌入市场的时候,便会盲目地将其视为“卡洛斯”或“救世主”,这必然对本土网球教练的地位与热情带来巨的冲击。选教练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本土教练却永远是网球发展的中坚力量,主管门应从保护本土教练出发的角度制定教练员的长期发展规划。任何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都具有两面性,有些媒体却没有理智与客观的分析与探讨深背后层次的原因,而是过分放和渲染不好的一面,为市专业队不被市场认可推波助澜。

网球家长需看透一点,高级外教与体育经纪公司的运作如出一辙——不会雪中送炭,只有锦上添花。资本的本质是逐利,不是做慈善事业,一切都要回报,只有看到球员未来有好前途的时候才会关注和出手赞助,反之将弃之如敝履,但家长确实是百分百的真金白银投入。

最近五六年我改变了“好教练在球员培养中占第一位”的观念,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现在我认为“第一位是球员的自我奋斗,第二位是强对抗的环境,而教练只是第三位”。个人的奋斗远远胜过好教练,但现在多数青少年缺乏奋斗内驱力的现象非常严重。国外家长带着孩子打出好成绩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家长的照顾及良好的家庭教育要胜过好教练。换个说法,只有前两者产生的强的向心力时,球员才会找到好教练或吸引到好教练。

有心培养的“三论”

(一)反对唯条件论

现在市专业队流行着“吃得好,住得好,才能练得好,才能打得好”的思潮,这是网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拼搏精神薄弱的根源之一,试问西方那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球员为什么能够打出来?我们的硬件条件好了反而打不出来?在欧美家庭要承担球员的训练费用,而我们的专业队的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费用。条件论至上论很可怕,社会上有的家长在孩子12岁左右的时候就满世界找最有名的教练,愿望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年上海巴士网球队,没有室内网球场,没有器材齐全的体能训练房,住的宿舍楼也很简陋,但却能培养出像吴迪、周奕妙和张之臻等优秀球员。这非常值得教练同仁们反思,我们到底缺的是什么?

(二)翻转基本功论

我们同西方教练员在执教的基础意识方面差不多,但在潜意识方面需要力改善和提高。长期以来我们将“执教的水平单一的归结为技术水平”视为训练圭臬,虽然暂时可以引领成绩,但不适合球员的将来发展。“技术水平”训练是一种“缺乏跑动、以手上动作为核心”的训练,这一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脱离比赛实际情境的,在比赛中技术几乎都是在跑动中完成的,这就出现了“站着打人人都会,跑着打人人都废”的怪圈。

我们需将基本功的概念进行必要的翻转,将“跑动的基本功与战术的基本功”提到多高的高度都不为过,因为过分强调技术而脱离战术是我们在训练理念上与国外相比最落后的地方。以战术基本功训练为例,在跑动中打同一个落点要用什么手段,可以选择平击、上旋、削球、半高球等,但需思考为什么?“打什么落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动性”思维,而“用什么手段”是“主动性”思维。教练在球员主动性思维方面引导的力度越,就越能激发球员想象力与创造力。

之所以出现技术基本功为主导的面,一方面是市场不允许,市场给教练的选择的余地太少,家长和球员都认为教练应该把秘诀倾囊相授,然后球员只要“按图索骥”的听和执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是整体教育文化背景的影响,不鼓励球员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和教练反着来。教练与市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练要么改变市场,要么就被市场所同化,我们要勇气与信心,不要害怕被市场拒绝而不去尝试。首要任务是要提升教练员自身的业务素养,主管门搭建教练员持续学的平台势在必行,加强培训力度来扭转ITF培训内容过于陈旧的面,搜集国外青少年训练理念与方法的信息,给广教练进行多点、多次的持续培训。

(三)推崇竞赛不确定性论

让不确定性成为比赛的常态,成为青少年球员提升能力的必要分。

首先,青少年赛事杜绝在室内举办,只有太阳底下才能培养出与天斗与人斗的拼搏精神。我们不要为了赛事而赛事,遇到下雨天可以推迟一天比赛,增加比赛的难度与不确定性,让青少年学会一日双赛或三赛。澳洲青少年比赛中球员可以同时参加两个组别的信任制比赛,每个组别之间的休息时间最多给10分钟休息,若因疲劳不参加就算弃权。澳洲青少年这种赛制的初衷就是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在比赛中的各种不确性。反观国内早上打室外,当太阳毒辣时就动用室内球场,虽然能保证比赛的正常进行,却失去了对青少年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宝贵机会。

其次,同一赛事里可以用不同的场地类型来加强青少年应对不确定性能力的锻炼。澳利亚的区域性青少年赛事非常多而且丰富,同一赛事中场地包含硬地、红土和人造草地三种,比赛场地是随机安排的,这样就倒逼着青少年需要谙熟所有场地的打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青少年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增加团体赛的数量,提高团体赛的地位,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将来他们走上不确定性的职业化网球生涯时,还能时刻保持一份为国争光的荣耀。现在青少年团体赛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相当于放弃了团队荣誉教育的最佳时机。从世界网坛的发展看,联合会杯与戴维斯杯都是强调集体荣誉的,集体荣誉不是口头教育,而是在赛事中培养出来的。

小结:船到中流浪更急、若要改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断代”的面,应加强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将之建立在市场“无心”培养的环境土壤之中,才能“有心”的并持续不断的培养出一茬茬的好苗子。

讲述:夏嘉平

撰稿:杏坛玫瑰露

(图片选自网上仅用于交流)

标签:夏嘉平 网球 教练

相关消息

WTA女单最新世界排名Top20:斯瓦泰克、贾巴尔前二

北京时间9月12日,随着2022赛季最后一项落幕,WTA女单世界排名更新。世界第一斯瓦泰克美网夺冠后积分破万,稳居第一,美网亚军贾巴尔重回第二。佩古拉首进前五,高芙首进前十,加西亚重返TOP10。去年美网冠亚军拉杜卡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