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次训练跑得精疲力尽以前为了取得好成绩,一天跑好几次,累了就歇,歇够继续,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五分配速,十公里,轻而易举,那时候不在乎疲劳,只要膝盖不疼,我完全可以围着操场,尽情慢摇,概因为年轻,
第一,基础差,需要慢跑积蓄能量。
对于众跑者基础普遍较差!基本上刚接触路跑不到一年,就开始跑半马,甚至全马,有的甚至直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参赛,最后崩得一踏糊涂,才明白:全马≠2个半马,完全两码事儿。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跑量打底,尤其没有拉过30+的经历,过完极点就要慢慢还债:体力不支,呼吸急促,全凭意志力慢慢摇,最后只能走马观花,那种滋味,让我们刻骨铭心。若想跑好全马,必须在能力范围之内,把跑量拉够,不欠债,力量训练也要安排到位,慢慢增强心肺功能,以及肌肉的耐受力,让你具备持久的战斗力。很多专业跑者,都是从场地5000米、10000米开始练起,再转战路跑,基本上三年积累,五年出成绩。对于我们众跑者,回归基础,耐心磨有氧,是明智的选择。让自己通过低强度有氧,积蓄能量,慢慢变强。比赛说白了,拼的是底子、是基础。
第二,状态不好,需要慢跑调整过渡。
状态不好的典型症状:跑不起目标配速!即便速度很慢,心率高,跑起来比较吃力。这个时候,降速,慢跑调整,健康完赛是王道。盲目硬撑是条不归路!拼到最后,只剩半条命,没必要,身体是自己的,着点花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你跑不出自己想要的成绩,直接放了!慢慢跑,只求健康完赛,安全回家。我之前跑2018深圳马拉松,状态差,跑完前半程,就没力气了,如果当时就意识到状况不对,直接6、7分配速,慢跑享受过程,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关键自己当时太过于执着,非得咬牙撑到底,最后残了半个月,才恢复过来。跑马真心不能犟,必须灵活变通,学会转弯:状态好,稳扎稳打就好!状态差,慢慢跑,享受沿途风景,该吃吃该喝喝,你说呢?我们又不是专业的,冲那么快干嘛呢?降速,保存体力,续命要紧。
第三,强度与强度之间需要慢跑衔接。
不要连续拼强度,身体吃不消。有氧是主课,强度低,频率高,轻松不累,越跑越有劲;强度课只是调味剂,强度,呼吸急促,略显吃力,频率低,一周来一次就行了!跑多了,身体吃不消,容易疲劳,影响训练的连贯性以及质量。跑完速度,可以放松慢跑,恢复一下,也可以做做拉伸,缓解肌肉压力。不要什么都不做,会导致疲劳堆积。跑完速度,一定要记得:拉伸+慢跑,让紧绷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跑完强度之后,可以考虑轮休吗?跑过了,肯定要休息的,过犹而不及!如果身体状态良好,尽量慢跑过渡。跑步的问题尽量交给跑步去解决,实在跑不动,那就休息一天,犯不着硬撑。身体要紧,数据浮云。连续跑强度,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成绩不升,体能下降,拼得只剩一副骨架。
第四,伤愈归来,需要慢跑恢复,不要急于上强度。
受伤了!就要调整好心态,从零开始,基础跑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加量,上强度,让身体逐渐适应比赛的节奏。很多人总喜欢以最佳的状态苛求自己,达不到自己想要的节奏,就很着急,盲目硬顶,导致心肺功能跟不上,出现气喘吁吁的尴尬面。没必要自己折磨自己。俗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都休息了那么久,心肺功能下降得厉害,腿肌肉也慢慢变得松弛,需要保持空杯心态,从头再来。着急上火没用,跑的是耐心,慢慢来。信心都是通过慢跑积累出来的,越着急拉速度,最终受伤的是自己。